click

2015年10月27日 星期二

寻根







年迈的姑姑也已经不认得那一条巷子才是回家的路了,大伙随着姑姑的步伐向前走,走了几步,姑姑停下脚步,“好像不是这里喔。”大伙往回走,走到另一条巷子。



“是这里吗?”姑姑问老表哥。
“你不认得,我们怎么认得啊?”老表哥啼笑皆非。
大伙笑了起来。
姑姑环顾四周,喃喃自语:“这里变了很多啊,以前都不是这样的。”

你可以想象所谓的乡下是怎样的吗?我们的乡下就在葵涌大街,以前的石子路,已经变了石灰路,大街上除了有餐馆,还有大型的百货市场,房子都是几层楼高的,和我们想象的乡下有很大的出入,我们打趣说,“沙富才是乡下吧!”(注:沙富是我们在霹雳实兆远的老家)




大伙跟随姑姑的脚步,终于来到了一栋三、四层楼高的屋子,有些像我们所谓的廉价祖屋,姑姑感慨的说:“就是这里了,都被拆重建了,这块地也已经不是黄家了,80年代中国政府开放允许在海外的中国人回来拿回自己的地,你们都没有人回来,不然现在还能保留……”
80年代不像现在人人可以飞的年代,就算经济允许真的飞得了,到中国的签证也不容易申请,看着眼前的这栋房子,无法想象以前公公们的生活。


姑姑指了指房子旁被拆剩下的屋檐,“只剩下这个。”

我走了进去,一条小巷,没有太多的野草,倒是有一些攀岩植物,阴凉得很,摸着长满青苔的墙,“嗨,你好吗?你肯定不认识我,我也不认识你,可是曾经住在这里的人,让我们今天能碰面了。”公公们从马来西亚回去中国乡下后,日子是怎么过的?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,思念在马来西亚的妻子和年幼子女时,怎么办?

我们再往里面走,来到一栋要抬头才能看完的四层楼高房子,这房子的门、窗都已经被拆了,可以直接见到房子里面,房子墙壁盖上大大的“拆”的封印,那是姑姑以前的家,两年前发展商征收地段要建新的房子,姑姑同意以不错的价格租给了发展商,只是要发展一个地段不是两三天的事情,再加上村子里还有很多土生土长的村民不同意,所以才把发展的事情一拖再拖。
姑姑指着四楼,“以前啊,坤树来的时候,我和他坐在露台那边谈天,当时我们从四楼往下看……” 坤树是我的伯伯之一,一个对我影响蛮深的伯伯,在我中五毕业要出来社会工作那一年,他告诉我:“山上无直树,世上无直人。”他饱读诗书,写得一手好书法,也在我离开家乡那一年,他气喘引发心脏病,离开我们了。
这时候听到熟悉的名字,分外的亲切,望向四楼,想象着当年姑姑和伯伯坐在阳台聊家常… ….









虽然分隔在广州、马来西亚、香港,但我们永远都是姐妹。


寻根、寻根… ….走先人走过的路、去他们住过的房子、见他们接触过的人、听其他人口中说起的他们。
我想,公公想也想不到的是,经历了半个世纪,他的儿子,带着他的孙子和曾孙回来了。
是啊,阿公,我们回来看你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